11屆三中全會(11屆三中全會轉折的含義)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背景、主要內容和歷史意義
召開背景: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幫文革結束,但當時中共中央主要領導人提出“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維護和堅持“左”的錯誤,使黨和國家的工作出現在徘徊中前進的局面。1978年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重新確立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奠定思想基礎。
主要內容:這次會議徹底否定了“兩個凡是”的方針,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會議實際上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
歷史意義: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黨的十七大報告是在回顧總結新時期29年來改革開放偉大歷史進程時,開宗明義地作出這樣一個蘊涵廣闊歷史背景和深刻思想內容的精辟概括的?;仡欬h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后的歷史,可以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加深理解這一點。
全會實現了思想路線的撥亂反正
思想路線的撥亂反正是各方面撥亂反正的前提和先導。全會沖破了黨的指導思想上存在的教條主義和個人崇拜,批評了“兩個凡是”的方針,高度評價了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指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是黨的思想路線的根本原則。
從而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會議在充分肯定偉大領袖毛澤東同志在我國長期革命斗爭中的巨大作用的同時,著重強調要從科學體系上掌握和運用毛澤東思想,不能一切照搬照抄,不能搞“兩個凡是”。
否則,黨和國家就會失去生機,就要亡黨亡國。全會指出:“黨中央在理論戰線上的崇高任務,就是領導、教育全黨和全國人民歷史地科學地認識毛澤東同志的偉大功績。
完整地、準確地掌握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把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普遍原理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加以發展?!?/p>
以上內容參考
百度百科-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
十一屆三中全會內容是什么?
全會沖破了黨的指導思想上存在的教條主義和個人崇拜,批評了“兩個凡是”的方針,高度評價了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指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是黨的思想路線的根本原則,從而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會議在充分肯定偉大領袖毛澤東同志在我國長期革命斗爭中的巨大作用的同時,著重強調要從科學體系上掌握和運用毛澤東思想,不能一切照搬照抄,不能搞“兩個凡是”。否則,黨和國家就會失去生機,就要亡黨亡國。
全會指出:“黨中央在理論戰線上的崇高任務,就是領導、教育全黨和全國人民歷史地科學地認識毛澤東同志的偉大功績,完整地、準確地掌握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把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普遍原理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加以發展?!?/p>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雖然會期短暫,但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第一,確定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政治路線;
第二,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第三,重新恢復了正確的組織路線,決定健全黨的民主集中制;
第四,做出了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
第五,提出加強民主法制建設;
第六,原則通過了《關于加快農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
第七,按照“實事求是、有錯必糾”的原則解決了一批重大歷史遺留問題。
此外,還有其他的一些成果,比如充分肯定毛澤東同志的偉大功績,增選了中央領導機構成員,恢復成立了中央紀委并決定陳云同志兼任中央紀委第一書記。